樓恩德校董勵言

樓恩德校董
3/2000 

  在香港百多年的歷史中,政府一直鼓勵民間機構、團體和教會承擔辦學責任,一則可以減輕政府人力和財力的負擔,二則能使辦學多元化。一般而言,教會辦學的成績,是備受推崇,有目共睹的。

  一九九七年之前,不少人擔心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政治、經濟、教育和宗教等政策會有很大的變化。但事實上,中英雙方協議的「五十年不變」政策,回歸後至少仍然執行,社會一般並無異樣。中華傳道會董事會基於「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這個信念,自一九七三年創辦安柱中學之後,一直申請營辦津貼學校,故此當一九九八年中教育署向本會提出是否申辦柴灣一所新中學,董事會便一致通過申辦,並結果獲得成功。董事會對神的信心,以及過去辦學的優良經驗,乃是次申請成功的因素。中華傳道會願意承擔柴灣這個社區的教育責任,目的並非是利用一點金錢在教育圈子中攪些服務作為點綴,而是希望提供優質的基督化全人教育,讓這社區的學子受益。蒙神恩領,我們得到以下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配合,在柴灣區拓展教育事業︰

1. 天時

  本會在一九九八年中獲悉有機會申辦一所新中學,當時恰巧是安柱中學成立廿五周年。回想當年安柱中學本是一所在葵涌山頭上藉藉無名的中學,經過數年的耕耘,在新界區已迅速冒升,不論在學業、課外活動和社會參與,均有優異表現。因著正確的辦學宗旨,辦學人士的認真參與,並配合社會的發展,安柱中學廿五年來共培育了超過五千人,當中大都能繼續升學,成為專業人士。基於這辦學成果,校董會有信心繼續申辦學校,這既顯明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也表示對社會有強烈承擔。

2. 地利

  中華傳道會過去開辦的學校,一直祇位於九龍和新界,從未在港島區成立。雖然今次新校在香港東區的選址令人有點遙遠的感覺,但新校附近的交通設施十分方便,地區更是人口稠密,實有利推動教育工作,讓更多年青人接受基督教培育,從中得益。

3. 人和

  當中華傳道會董事會向屬下其中十三間堂會查詢是否承擔新校辦學經費和教育福音工作的時候,有兩間堂會願意。經過洽商和神的帶領,結果由安柱堂承擔。奇妙的是,安柱堂這些植堂和參與建校的成員幾乎都是廿五年以來在安柱中學受教育成長的獲益人。今天,他們願意成為付出者,提供財力和人力直接參與新校基督教教育的工作。現今,有近廿位人士願意在這裏義務協助學生功課、課外活動和個人成長,其中更有數位願意擔任教師,與莘莘學子分享過去所獲得的良好基督教教育。在經費上,蒙神感動,很多認同這教育事奉的教會人士樂意奉獻開辦費用,以致政府所要求的九百萬元開辦費,迅速成功籌募。還值得感恩的是,新中學的教師隊伍能順利成立,學校在芸芸3000位應徵者之中,能挑選出十多位有教育心志和能力的老師,在勤懇愛人的校長領導下,一起工作。工作是重要的,但人的承擔感更重要。

  期望這所中學能像安柱中學一樣在短短三兩年間建立美好校譽,造福港島東區的青少年,使更多人得著豐盛的生命。